初学普洱茶的时候,看到一些茶叶介绍,简直上了天。看完介绍,都想美美的喝上几泡。
普洱茶的专业术语很多,各种外形如何、香气怎么样、滋味如何好、叶底活性如何好、喉韵如何深和水路如何宽,一大堆抽象而又充满玄味的词。
抽象而又玄之又玄
各种大师和专家,写的书里也是纷纷写出很多专业术语来,然后读了他们书的茶友们,就开始云里雾里的评审或者是描述一款茶了。
从卖茶者的角度来说,把一款茶吹得天下第一和毫无缺点,那是很正确的一件事情。人类都有追求完美的倾向,完美的产品肯定是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。
电商平台上的茶叶,哪怕是九块九包邮的,但是在产品描述和介绍上,绝对是让你感受到,这是一款媲美老班章的茶,你不喝它,是你没福气。
稍有、尚浓,浓郁,嘴都不一样,如何来定义?
消费者的角度上,更好玩,一些读了点书,尝试普洱茶不多的茶友,最喜欢用专业术语来评价一款茶了。认识一朋友,每喝一款茶,都要写出上百字的品鉴心得。品鉴心得里,专业术语满天飞,让人一看,这茶真好!
懂这么多专业术语,喝茶应该很厉害了。有一次给了他一泡永德的茶,他居然喝出了双江的味,猜测山头竟然是昔归和小户赛的古树茶。永德和双江虽同属临沧地区,在细微的对茶叶进行品鉴的时候,差别还是很大。
他懂的专业术语很多,多得让我佩服,但在实际品鉴茶叶优劣的时候,却“失了嘴”啦。有时候我都在想,对于普洱茶来说,掌握专业术语和实际品鉴力到底哪个重要?
我自己从来不注重专业术语,有一次有一个客户非得让我给一款茶叶写一个描述,想了半天还是写不了。写不了的原因是,对于茶叶品鉴来说,专业术语只能说明某个人的品鉴心得,并不限于茶叶本身。
千人有千嘴,千嘴有千味。无论哪一款茶,不同的人品饮感受是不一样的,就像同一餐馆,同一道菜,不同的人吃它的时候,口中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。
这算不算是一种暗示呢,就如冰岛有冰糖味一样?
有的人学习普洱茶,不从茶叶本身出发,从苦学专业术语出发,满嘴的专业术语,却品味不出茶叶之间的区别和优劣。那有人就会说,如果连专业术语都没有了,怎么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茶呢?
市面上普洱茶很多,要选择自己喜欢的,要多喝,对比喝,形成口感经验,直至形成心中的好茶。无论那一款茶,产品描述得有多好,照片拍的如何精美,只有喝到口里,自己感觉到舒服,才算是好茶。
有点唯心论,但实际上就如此,普洱茶界常说,“好茶自己会说话”,“身体是不会骗自己的”,大概的意思就是这样,好与不好,自己的口感体验会告诉自己。
听那么多的专业术语和看那么多的产品描述,不如用自己的感受来衡量。好像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说的也是这道理。
转自:苍洱茗客